“在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,除了红烧肉,最常见的一道菜就是豆腐了。当大家吃完油腻腻的肥肉后,换个清淡的口味尝尝也是挺好的。
这个念头就这样冒出来了,‘我要做一本豆腐’,而且就得是豆腐的样子。”
这块《豆腐》荣获2022年度“最美的书”称号。
评语(节选):这是一本以“豆腐”为主题的图文书。在一块豆腐里,感悟中国人吃的智慧,品尝平淡生活的情与味。本书收录了与豆腐有关的诗歌、文章、谚语、戏曲、灯谜、专访等,邀请200多位作家、画家、书法家、表演艺术家、手艺人、诗歌爱好者把心中的豆腐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,使本书变成了一块好玩、好看又好吃的“豆腐”。
——2022“最美的书”评委会
“主厨”,《豆腐》 的主编与设计师, 艺术家、书籍设计师朱赢椿。
“我总是以好玩的想法,导致自己做事的。”这句来自杜尚的话,同样也是朱赢椿所信奉的。正如今天他献给我们的这桌盛宴。
从风味到形态,从美食到文化,通过这本书,你将一顿吃透中国豆腐。
传统工艺与现代做法,诗意与创意兼备,包你看得舒心,吃得痛快。
这是一块豆腐,还是一本书
这本书带你走进一座 “豆腐博物馆”,为您呈上一桌用心烹制的 “全豆腐宴”。
自豆腐被发明出来之后,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。中国家庭的餐桌上,永远不会缺少一道营养又美味、好吃且不贵的豆腐。可以说,中国人对柔和、质朴的所有表达,都集中在了这一方豆腐里了。
老豆腐嫩豆腐豆花豆干豆汁豆皮腐竹,煎豆腐炒豆腐炖豆腐炸豆腐,一块豆腐,吃出了人生百味。豆腐是家的味道,是挥之不去的故乡记忆,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。
《豆腐》这座“豆腐博物馆”里,收录了古往今来与豆腐有关的古诗词、小品文、民间故事、戏曲童谣;严选来自各行业的优质稿件,邀请了200多位知名作家、诗歌爱好者共同书写豆腐故事;特别专访当代豆腐匠人,为我们讲述豆腐制作的工艺;还有名家水墨画、珍贵老照片、书法作品、视觉创意十足的俗语和灯谜等,呈现形式好看且好玩。
从风味到形态,从美食到文化,百余位作者参与烹饪,这样一本“豆腐博物馆”带您吃透中国豆腐; 传统与现代融合,趣味与创意兼备,八个“展厅”为您呈上一桌赏心悦目的豆腐大餐。
人间至味,不过一块豆腐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说,豆腐以其无限包容的个性,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,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。
潜心设计,深入呈现豆腐的文化内涵,朱赢椿老师经过8年打磨,终成我们眼前这本白白净净,小小一方块《豆腐》。
《豆腐》这本书从封面到内页, 整体的设计都以 简约清淡、质朴无华为主,简简单单,像豆腐一样。
封面采用 浮雕起鼓工艺, 模拟豆腐表面纱布纹理凹凸质感,从装帧上还原豆腐样貌, 高度仿真,匠心工艺。
内页纸张使用 50g的字典纸, 触感温润, 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,就像被切开的豆腐一样丝滑。使用字典纸也会让书拿在手里有 松软的感觉,书籍可以做到 180度平摊。
内文排版设计力求 简洁, 目录的页码统一放到了一侧,并将有关豆腐俗语的内容以视觉画面的形式设计呈现。
一句“白菜豆腐保平安”蕴藏着至简的哲理;一盘小葱拌豆腐教人处世“一清二白”;一声卖豆腐的叫唤,回荡着浓浓的乡愁…… 豆腐已经不只是一味简单的美食,更是一个代表了历史、饮食、文化的精神符号。
“人间有味是清欢。”
在样一块内容与颜值并存、豆香情浓的豆腐里,我们一起感悟中国人吃的智慧。相信吃完这块豆腐之后,我们更能品尝出那些平淡生活中的情与味。
朱赢椿老师在后记里说:
一块豆腐,大有文章,配合煎炸烹炒,佐以多种配料,排列组合出千变万化的豆腐佳肴。豆腐深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,是三餐四季的家常美味,也承载着浓浓乡愁、童年记忆和人生百味。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与想象,从厨房到书房,无一不让人吃惊。这也是我选择豆腐作为主题的原因。
希望(《豆腐》)这本书可以继续《肥肉》一书的好玩、好看、好吃,在提供愉快的阅读体验的同时,将这些点点滴滴构成的人生传达出去。
*《豆腐》售卖所得版税将全部捐助给大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、永盛初级中学、黄琅初级中学、金沙初级中学,用于购买全自动直饮水机,让学生冬天有热水喝。
【图书推荐】
欢迎点“在看”,分享转发到朋友圈
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
购书、咨询
:晓风
了解更多书讯
推 荐 阅 读
#点击文字即可阅读#
晓风书屋营业时间!
扬之水《中国金银器》| 银辉闪烁,金光灿然
《马一浮全集》
晓风书屋
微信号
分享最新最美最好的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